革故鼎新打造甘南科研智汇新高地——写在甘南州农林牧草科学院成立之际
从马背上的农业技术员怀揣温度计丈量草场,到现代化实验室里基因测序仪破译青稞密码,从各科研机构分散作战到如今“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人才培育”的闭环体系,甘南州农林牧科研事业的“破茧”之路,藏着三代科研人接力奔跑的故事。
破局:从“散兵作战”到“攥指成拳” 让资源有效整合、智力深度融合
农林牧草产业作为甘南支柱性产业,每一步发展直接关系到产业振兴,影响着群众的“粮袋子”“钱袋子”。上世纪50年代,农业技术员骑着马穿梭在帐篷间,马褡子里装着青稞种子,用脚步丈量出第一份草原资源图谱。80年代,科研人员对着显微镜记录牦牛血细胞形态,培育新品种让牧区犊牛成活率提升30%。90年代,农业科技人员围绕青稞增产关键技术问题,选育了甘青系列1-11号、黄青1号、黄青2号、康青3号共14个高产优质品种,在全国总共定名的10个品种中,甘南就占了8个,育种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农林牧草科研与推广体系暴露出的诸多短板愈发明显:高寒的严酷环境,生态格外脆弱,草场退化、牲畜越冬饲料匮乏、农林作物品种单一,更棘手的是,农林牧草科研数据不联通、资源难共享,就连同一片退化草场的松土补播试验,都因技术标准各异,最终成果零零散散,难以形成攻坚合力。
甘南州农林牧领域科研力量“条块分割”、机构冗杂且职能交叉重叠,人才梯队“头重脚轻”、基层服务能力薄弱,资源配置“畸轻畸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驱动“后劲不足”、成果转化链路断裂,成了横亘在产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如何在这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中破茧而出?
面对发展困境,2024年8月起,甘南州组织考察团先后赴中国农业科学院、省内农林牧高校、临夏州开展实地考察学习、借鉴成熟经验做法。2024年11月,州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农林系统下属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并座谈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聚焦发展梗阻问题谋划改革方向,明确了农林牧草科研机构顶层设计中的职能定位和学科布局,一场力度空前的改革正在悄然发生……
筑巢:从“孤立探索”到“协同共进” 让高原留得住人才、育得出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强化公益性”,2024年全省编办主任会议安排,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有效解决农林牧等领域下属事业机构冗杂及小弱散等问题”。
顺势而为赢主动,因势而谋占先机。
甘南州委组织部坚持“资源集成、力量集成、实践集成”的工作思路组建农林牧草科学院,围绕州委州政府确立的“牛羊猪鸡菜果菌药+青稞”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开始了一场全面而深入的资源整合行动。
制定组建方案,多次赴省编办衔接汇报、争取支持,整合优化州农业农村局、州林业和草原局所属事业单位,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再以抓铁留痕的工作作风,在甘南州农林牧草科学院发展道路上留下一串串清晰而铿锵的脚印。
8月2日,州委编办印发《中共甘南州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设立甘南州农林牧草科学院的通知》,明确设立3个综合管理科室,14个科研内设机构,研究对象涵盖粮食、藏中药材、食用菌、畜牧、渔业、草业、林果业等符合甘南地域特点的全部特色支柱产业。
迈出第一步,就要走向更遥远的未来。
甘南州委组织部科学整合资源、合理转隶人员、精心布局力量,通过全面评估现有科研人员的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打破原有部门界限,将优秀科研人才汇聚到各个研究团队,发挥其专长和优势。统一调配整合实验室设备、试验基地、科研经费,建立了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科研实验室和试验示范基地,精准高效投入科研力量,攥指成拳集中攻坚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难题。
在甘南黄河上游水源补给区、玛曲高寒草甸等区域打造了高寒草甸刈牧草场定向培育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以青稞、油菜、马铃薯等高原特色农作物为核心,建设育种试验田和良种繁育基地;在迭部、舟曲等林业资源丰富区域,建设林业技术试验基地,开展珍稀树种培育、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下经济模式研究,为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蓄能: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力” 让智慧汇聚成河、科研结出硕果
人才是第一资源,甘南州农牧林草科学院在组建进程中,主动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架起合作桥梁,借力外部智慧与技术,汇聚协同发展力量,增强科技创新底气,营造近悦远来的招才引智环境。
甘南州委组织部今年已协调七县一市共谋划推进人才支援项目17个,项目资金达997万元,明年,将继续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资金2000万元用于甘南州人才项目建设。先后多次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重点高校开展引才宣介活动,聚焦生态保护、作物育种、草业科学等核心领域,今年已为甘南州农林牧草科学院引进了25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业人才,提供科研资金、实验平台,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让高层次人才深度参与重点项目,推动科研成果与高原实际需求无缝衔接。搭建“引才—育才—用才”闭环体系,构建“领军人才领航、青年人才攻坚、本土人才扎根”的梯队格局,使科学院真正成为集聚智慧、孵化成果的人才高地。
此外,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科和人才优势,打造甘南自主育才第一平台,赴吉林农业大学对接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在我州建立高原食用菌产业科研基地。实施甘南州“草原之光”人才培养计划,与兰州大学等4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达成协议,邀请7名专家教授来甘南设立专家工作室,给予每个专家工作室补助20万元,共计140万元,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互派人员交流,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领域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全州专家工作室达到36个,为全州各领域各行业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重要平台。
广大引进人才始终坚守“扎根甘南、奉献甘南”的初心使命,带着朝气蓬勃的昂扬锐气,保持不懈奋斗的激情活力,奉献青春之力,锤炼实干本领,把个人奋斗、价值追求融入到甘南科研事业发展当中,全州科研创新、科研转化、学术成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振翅:从“蹒跚起步”到“翱翔高原” 让智慧滋养草原、科技点亮牧区
初秋的玛曲草原,无人机掠过退化草场,传回的植被数据实时显示在牧民才让的手机APP上。“按科学院给的方案,每亩补播3公斤垂穗披碱草,今年牧草比去年高了15公分。”这是科学院“科技特派员+合作社”模式的生动实践。
在临潭县“甘青10号”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里,农技师们正给农户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的品种不仅亩产达300公斤,秸秆还能作为优质牧草,让一亩地产生两份收益。周边合作社的订单已排到秋收,加工企业更提前预定了500吨青稞,用于开发新型保健食品。
高寒生态修复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筛选抗寒耐旱的草种;特色作物育种实验室中,传统青稞与现代基因技术相遇;畜牧资源开发实验室连接着牧场与市场;而高原林菌研究实验室则探索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暮色中的科学院大楼,实验室的灯光与远处霞光交相辉映。年轻的农林牧草科学院,正以破茧成蝶的姿态,在甘南大地的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中,扇动起科技赋能的翅膀,一场以科技为引擎的“绿色变革”,正悄然重塑“绿色发展”新理念,深挖“绿水青山”新价值,加速撬动甘南现代化发展进程,书写甘南科研智汇的“发展奇迹”。
来源:甘南融媒